对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023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 延津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5-11-06 16:06:30 浏览量:26 字号:

孙亮委员:

您提出的“正规的体育投注app:推动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县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1、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王楼镇申湾村,特色产业水果种植。申湾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壮大规模农业的重要手段。着力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充分发掘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其产出的“红肉苹果”等知名品种远销省外多个地区。申湾村利用“一村一品”创建机会,加速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特别是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延津县宏兴林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产品的质量有了保证,规范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农民种植农业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乡镇马庄乡,特色产业花生。马庄乡是一个农业生产大乡,通过大力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已建设有高张寨、前长堽、庞古寨、姬庄、宋庄、王泗坡等6个“优质高油酸花生高质高效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0000余亩,占全乡花生种植面积的20%以上,农业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花生作为全乡农业的支柱产业,在河南名列前茅,花生面积和产量稳居新乡市首位,素有“花生之乡”美称,已形成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3、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僧固乡辛庄村,特色产业番茄种植。辛庄村以番茄种植及销售为主导产业,带动本村从业农户160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比全乡平均水平增加15%,辐射带动本乡及周边县乡45个行政村,带动农户2000余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超亿元。以辛庄村为中心的僧固乡无公害果菜生产基地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全省第二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辛庄为中心的僧固乡无公害果菜科普示范基地被省科协和省财政厅命名为“河南省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二)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工作

1、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位邱乡,特色产业肉鸭养殖。

魏邱乡是延津县最大的肉鸭养殖集中区。自2019年,魏邱乡党委、乡政府将肉鸭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持续推进肉鸭产业发展,加强与桂柳牧业密切合作、重点谋划,在魏邱林场、王自村、前西南庄村建设养殖基地118亩,新建年产30万吨肉鸭饲料厂、年屠宰4000万羽肉禽屠宰加工厂,积极承接深加工链条的延伸加工项目,如鸭血、鸭肠、鸭绒等加工项目。2021年全乡种鸭3.1万羽,肉鸭养殖量达到150万羽,肉鸭产业总产值达到2.43亿元。

2、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马庄乡,特色产业花生。

马庄乡以省农科院为技术支撑,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以良种繁育示范种植、订单种植相结合模式,大力开展豫花9326高油花生、豫花93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和示范推广,目前高油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销售范围辐射山东、河北、山西等省份,带动周边7760个农户增收增效。

二、工作做法

一是实施政府主导。延津县政府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因势利导,先后出台了产业发展、财政金融、科技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制定整体规划、设定发展目标、搞好全程服务、营造营商环境,通过设施租赁、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企业轻装上阵,主导参与。

二是保障设施用地。在乡村特色产业创建过程中,如发展花生加工仓储,需要建设用地的,一律按设施农用地政策执行,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可以优先办理。

三是加大金融支持。一方面政府通过深化金融扶贫模式,积极推广“四位一体”共担模式、“政银保”合作模式、“政银企”互助模式、“政融保”互惠模式以及争取国开行、农发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保障乡镇、村集体及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一村一品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农作物种植保险,有效防范和降低农业生产过程种的自然风险。

四是创建管理体系,为创建特色产业提供决策。一是依托省级龙头企业组织、协调、促进全县特色农业种植管理科学化。二是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品种创新、研发、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品种推广繁育能力。鼓励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合作建立农业科研机构,支持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联合创办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机构,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科学化产业化;三是加大政府支持,组织科技特派员、专家、技术人员和农民互动,形成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和引导各层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特色产业创建及打造活动。

三、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科学谋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片区理念因地制宜编制规划方案,一村一策细化措施,逐村理清资源禀赋、发展路径、产业项目、资金来源、预期效益、收益分配等,发挥比较优势,强化品牌建设,打造特色产业。

二是打造联农带农产业链条。做实“土特产”大文章,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粮食、畜禽、油料等7大产业集群,种业、现代食品、农文旅、商贸物流等20条乡村富民产业链,扶持每条产业链培育1-3家“链主”企业,高质量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培育龙头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与农民分享产业链增收收益。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节本增收。

三是建强兴村富民“头雁”队伍。大力实施“雁归工程”,将“懂经营、会管理”作为选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重要标准,拓宽选人视野,以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为重点,加强源头储备。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及时调整撤换不胜任不作为不称职的村干部。持续加大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振兴、优质农产品种养技术、农村电商等专业培训。每年从经济薄弱村选派党支部书记到经济强村跟班学习,定期开展专题培训、观摩学习、“支书擂台赛”等。

四是选派兴村富民科技特派员。发挥乡村振兴农业专家服务团作用,积极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围绕农业产业培育,县级每年选派不少于130名科研人才担任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完善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扶持激励政策,支持科技特派员队伍领办、创办、协办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企业。鼓励科技特派员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五是大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等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项目。加快特色农产品初加工车间、共富工坊、特色手工业基地建设,收集并建立劳动密集型企业订单、村级供需清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把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村。加大稳岗就业支持力度,强化就业服务和劳务协作。大力实施以工代赈项目,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组建施工队伍进行建设,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六是探索“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多元化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作用,结合兴村富民产业布局和乡镇规划方案,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代表、本村能人、致富带头人意见建议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各方思想共识,理清发展思路,选准主导产业,确定适合本村的发展模式。鼓励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等,将支部建在产业链、把党员聚在产业端,把村集体、农民、经营主体结合在一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建立健全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有效拓宽群众致富门路。建立健全覆盖村集体资产管理和生产经营全过程的风险防控体系,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

七是探索组建“强村公司”。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按照“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探索成立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独资或参与出资成立的“强村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承接卫生保洁、河道清洁、绿化管护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后续管养工作,参与产业发展、物业投资和公共设施等建设,带动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八是强化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机具、大棚设施、活体畜禽等抵押贷款,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开展“整村授信”。鼓励县农行、农商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围绕中原农谷科技成果转化、村集体产业发展、农户生产经营需求等,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提供信贷支持。依托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加大对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融资支持,用好中新融资等各类涉农担保公司特色金融产品。

最后,感谢您对我县农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希望您能继续关心我县农业工作的开展,提出更好正规的体育投注app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我县农业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谢谢!

                        

 

                             延津县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9日